跳到主要內容區

研究計畫

大學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104至106學年度計畫

高等教育深耕計畫-提升高教公共性

 

議題分析

一、 大學生入學管理模式:包括招生策略、學生在校學習、課程教學改進、就業競爭力

(一)招生策略:釐清學生來源群在哪裡?學校想招收什麼樣的學生?學生選擇學校的條件是什麼?

1. 招生分析,包括註冊率、辦學聲望、獎助學金、地點、設施、學費、系所偏好、競賽成績、就業優勢、畢業表現、知名校友。

2. 針對新生進行調查,找出與其他同性質學校之競爭力,找出勝於他校之優勢,劣於他校之機會點,針對優勢強化特色與自我定位,找出機會點改善及增加競爭力。

3. 針對校友對學校、科系進行滿意度調查,根據校友意見與分析,找出可以改善教學與辦學之方法。

4. 為避免優勢走下坡,應分析新生為何選擇本校的依據,有效掌握生源,規劃重點縣市、經營重點學校、深耕鎖鑰老師,並與區域高中職建立策略聯盟,實質創造雙贏局面,本地區 12 年國教施行後將著重在社區服務的高中,也是本校未來招生目標的學校約有幾所。

5. 整合公關事務,強化媒體運用,充實文宣內涵,彰顯學校特色。

6. 動員全體教職員工,喚醒危機意識,調整心態。

7. 推動產學合作、企業實習及就業輔導,吸引弱勢學生,提升招生績效。

(二)學生在校學習

1. 入學先備特質:入學途徑、入學成績、家長期望,學前橫斷評估與學習安置。

2. 學習歷程特質的改變:生活適應、學習回饋、興趣探索、職能診斷。

3. 休退學原因分析:學業成績不佳、環境適應不良、學習動力低落、生活機能不符需求、經濟因素、身體狀況、興趣不符。

4. 核心能力學習分析:修課數量、修課比例、修課品質、修課質量。

5. 學校學習資源投入、學生自主學習引發、學習成效縱貫評估與輔導配套措施。

6. 校園學習氛圍:學生學習投入程度、學生就學經驗滿意度、教學評量、服務學習。

7. 不同入學管道(大學考試、個人申請、繁星推薦、運動績優甄審、運動績優甄試、單獨招生、轉學考試、僑生分發、外國學生申請入學)學生之錄取分數、學習經驗、成績表現、修退學、在學率、畢業率、就業率…。

8. 如何有效提升原住民學生的學習成效?

(三)課程教學改進:

1. 教師素質、教師教學知能提昇分析。

2. 課程規劃、教學品質。

3. 資源分配分析:教室節數、授課成本分析。

4. 預警、補助教學成本效益分析。

(四)就業競爭力:

透過高中就學階段入學資料分析,瞭解新生的先備特質及其成功完成學業的機率,以規劃適性輔導,提供多元的學習經驗(含正式及非正式課程),再搭配學習/職涯課程地圖指引、導師/業師諮詢、實習實作演練,並分析就業率、職業類別、畢業生就業情形,使學生

自入學安置起,即能認定學校的投入,認同學生的角色,認清學習的責任。

二、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多元升等

(一) 分析教師參與教學研習與學生學習成效間的關係

(二) 教師升等制度與學生學習成效分析

本校教師升等制度目前有研究升等、體育成就升等及應用科技升等,另將於105年試辦教學實務升等,預計106年採購系統導入後再進行研究分析,祈使教師能適才適用,提升學生學習成效。

 1.  教師教學實務升等制度計畫將教學績效與學生學習成效進行連結

 (1) 分析教師屬性對教學發展成果及貢獻的差異與學生成效的分析

 (2) 分析校方投注的資源分析與不同領域教師的教學成果

 (3) 分析教學計畫、教材及其他教學檔案反應學習成效評估、課程檢核與改善情形

 2.  精進教師評鑑,落實品質保證

 (1) 分析教師多元評鑑與獎勵制度

 (2) 分析教師教學輔導成效及對校友職涯發展之協助